非标助力社会融资规模反弹
中国11月社会融资规模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助力下意外反弹,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(M2)增速仍居于14%以上高位。分析人士认为,货币政策年内应仍会坚持中性偏紧基调,在灵活调控整体流动性同时,央行更多政策笔墨会落在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方面。
他们并指出,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略高于预期,不过中长期贷款增幅降至年内低点,一部分可能是因季节性因素导致企业贷款需求下降,银行临近年末也面临信贷额度控制;另一方面,中长期贷款增速下降是否与投资增速下行有一定关联,未来值得继续观察。
“从数据来看,M2还是反弹了,增速虽然下降,但绝对规模是反弹的,年内M2的目标(13%)看来较难实现。”澳新银行中国经济师周浩称。
他并提到,从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来看,信托贷款,委托贷款,和票据都是反弹的,“说明非标的增长并没有控制住,年内货币政策还是没有放松的空间。”
国海证券宏观及债券分析师黄诗诚也认为,由于经济数据仍较平稳,央行中性偏紧基调也难有变化。
央行周三公布数据显示,11月末M2 CNMSM2=ECI 同比增长14.2%,与路透调查中值吻合;而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.23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1,053亿元,环比则多增3,736亿元;新增人民币贷款6,246亿元,高于路透5,900亿元的调查中值,其中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的中长期贷款仅增加858亿元。
稍早公布的中国11月工业和投资增速略有回落,但基本在市场预期之中,宏观经济平稳放缓趋势更加明确。而零售销售创下年内高位表明终端需求依然强劲,为经济平稳运行奠定良好基础。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宏观政策仍会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,更加专注于改革谋发展。
**货币政策年内难放松**
今年以来,中国的M2增速一直保持在14%以上的水平,上半年更大多都落在15%以上。南京证券宏观分析师张文刚指出,考虑到11月整个外围经济发展势头较好,以及贸易顺差创新高,“可以看出央行控制增幅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。”
中国11月贸易顺差创下近五年高点,固然和欧美圣诞新年假期购物季需求旺盛有一定关系,但业内人士担心,年初贸易“虚增”的情形恐卷土重来。
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宏观分析师肖丽认为,M2增速离央行年初设定的13%目标还有较大的缺口,政策年内应该还是会中性偏紧,“年末能控制到13.7%左右就很好了,13.5%以下很难,这会给明年的货币政策造成比较大的影响。”
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也称,人民币升值加速,虽然热钱的规模不一定很大,更多的可能是套利资金,“但外汇占款的增量摆在这儿,货币政策是很难放松了,还是中性偏紧或者是紧平衡。”
央行此前公布的10月中国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令人侧目--较上月增量扩大近七成,至4,495亿元人民币,且创下2008年1月以来的单月新高。
**更多政策着力于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**
除了外贸环境改善,热钱流入加速带来的调控压力外,非标资产本月重现反弹势头,也限制了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和必要性。“委托贷款比上月有所反弹,信托贷款相对也不低。可能传说中的(银监会)9号文要出来,也有银行赶在政策出台之前再猛做一些。”肖丽指出。
11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分项中,委托贷款增长了2,704亿元,10月为1,834亿元;信托贷款增长1,018亿元,亦较上月的404亿元增多。
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王洋还提到,从信贷结构上看,感觉非金融企业等中长期贷款稍微偏低,可能会影响未来后续投资,当月社会融资增量不算小,结合之前已经公布的投资等数据,“中国的经济还走在老路上,短期内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不是很强,高点可能已经过去。”
但中国经济增长稳步放缓应不会妨碍央行坚持中性偏紧的政策基调,近期政策笔墨落点在快速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,其中包括中国贷款基础利率(LPR)和同业存单先后推出。央行行长周小川并明确表态,央行将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。
不仅如此,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也在发生着转变。平安证券券固定收益事业部研究主管石磊就指出,今年公共财政支出在1-11月累计增幅仅9.3%,而去年同期是17.9%。
“从投放来看,显然已经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了。”他称。
央行报表数据显示,今年的财政存款投放规模远低于往年,11月仅为435亿。而1-11月财政存款累计增加2.05万亿元,去年全年累计则为减少1,974亿元。要达到去年的水平,最后一个月的财政投放规模要超2万亿元。
他们并指出,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略高于预期,不过中长期贷款增幅降至年内低点,一部分可能是因季节性因素导致企业贷款需求下降,银行临近年末也面临信贷额度控制;另一方面,中长期贷款增速下降是否与投资增速下行有一定关联,未来值得继续观察。
“从数据来看,M2还是反弹了,增速虽然下降,但绝对规模是反弹的,年内M2的目标(13%)看来较难实现。”澳新银行中国经济师周浩称。
他并提到,从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来看,信托贷款,委托贷款,和票据都是反弹的,“说明非标的增长并没有控制住,年内货币政策还是没有放松的空间。”
国海证券宏观及债券分析师黄诗诚也认为,由于经济数据仍较平稳,央行中性偏紧基调也难有变化。
央行周三公布数据显示,11月末M2 CNMSM2=ECI 同比增长14.2%,与路透调查中值吻合;而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.23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1,053亿元,环比则多增3,736亿元;新增人民币贷款6,246亿元,高于路透5,900亿元的调查中值,其中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的中长期贷款仅增加858亿元。
稍早公布的中国11月工业和投资增速略有回落,但基本在市场预期之中,宏观经济平稳放缓趋势更加明确。而零售销售创下年内高位表明终端需求依然强劲,为经济平稳运行奠定良好基础。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宏观政策仍会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,更加专注于改革谋发展。
**货币政策年内难放松**
今年以来,中国的M2增速一直保持在14%以上的水平,上半年更大多都落在15%以上。南京证券宏观分析师张文刚指出,考虑到11月整个外围经济发展势头较好,以及贸易顺差创新高,“可以看出央行控制增幅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。”
中国11月贸易顺差创下近五年高点,固然和欧美圣诞新年假期购物季需求旺盛有一定关系,但业内人士担心,年初贸易“虚增”的情形恐卷土重来。
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宏观分析师肖丽认为,M2增速离央行年初设定的13%目标还有较大的缺口,政策年内应该还是会中性偏紧,“年末能控制到13.7%左右就很好了,13.5%以下很难,这会给明年的货币政策造成比较大的影响。”
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也称,人民币升值加速,虽然热钱的规模不一定很大,更多的可能是套利资金,“但外汇占款的增量摆在这儿,货币政策是很难放松了,还是中性偏紧或者是紧平衡。”
央行此前公布的10月中国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令人侧目--较上月增量扩大近七成,至4,495亿元人民币,且创下2008年1月以来的单月新高。
**更多政策着力于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**
除了外贸环境改善,热钱流入加速带来的调控压力外,非标资产本月重现反弹势头,也限制了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和必要性。“委托贷款比上月有所反弹,信托贷款相对也不低。可能传说中的(银监会)9号文要出来,也有银行赶在政策出台之前再猛做一些。”肖丽指出。
11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分项中,委托贷款增长了2,704亿元,10月为1,834亿元;信托贷款增长1,018亿元,亦较上月的404亿元增多。
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王洋还提到,从信贷结构上看,感觉非金融企业等中长期贷款稍微偏低,可能会影响未来后续投资,当月社会融资增量不算小,结合之前已经公布的投资等数据,“中国的经济还走在老路上,短期内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不是很强,高点可能已经过去。”
但中国经济增长稳步放缓应不会妨碍央行坚持中性偏紧的政策基调,近期政策笔墨落点在快速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,其中包括中国贷款基础利率(LPR)和同业存单先后推出。央行行长周小川并明确表态,央行将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。
不仅如此,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也在发生着转变。平安证券券固定收益事业部研究主管石磊就指出,今年公共财政支出在1-11月累计增幅仅9.3%,而去年同期是17.9%。
“从投放来看,显然已经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了。”他称。
央行报表数据显示,今年的财政存款投放规模远低于往年,11月仅为435亿。而1-11月财政存款累计增加2.05万亿元,去年全年累计则为减少1,974亿元。要达到去年的水平,最后一个月的财政投放规模要超2万亿元。
